(是曰)《大雅》云“既明且哲以保其身”《易》曰“天地之大德曰
(是曰:)《大雅》云:“既明且哲,以保其身。”《易》曰:“天地之大德曰生。”
(非曰:)《语》曰:“士见危授命。”又曰:“君子有杀身以成仁,无求生以害仁。”
废除和增加是两种不同的变革法令制度的方法,仁义和礼乐是两种不同的施政方针。有的人崇尚权力治国,有的人推崇道德化俗。因此,前代众多思想家、史学家的观念,我们都可从中找出正反的论述来。如何说明这一现象呢?下面就一一列举。
(正论:)《诗经·大雅》中说:“明了善恶是非,才能确保安全。”《周易》中说:“天地间最伟大的德行是爱惜生命。”
(反论:)《论语》说:“有教养的人遇险要舍身赴难,见义勇为。”又说:“君子有以牺牲生命成仁的,没有因怕死而害仁的。”
人的生命虽然宝贵,我们也理应倍加珍惜,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还要讲求原则,甚至在必要时刻要有舍生成仁的勇气。因为不顾大义丢弃人格是世人所不齿的。
鉴古知今 取长避短
(是曰:)管子曰:“疑今者察之古;不知来者视之往。”古语曰:“与死人同病者,不可生也;与亡国同行者,不可存也。”
(非曰:)《吕氏春秋》曰:“夫人以食死者,欲禁天下之食,悖矣;有以乘舟死者,欲禁天下之船,悖矣;有以因兵丧其国者,欲偃天下之兵,悖矣。”杜恕曰:“夫奸臣贼子,自古及今,未尝不有。百岁一人,是为继踵,千里一人,是为比肩。而举以为戒,是犹一噎而禁人食也。噎者虽少,饿者必多。”
(正论:)管子说:“如果现实使人困惑,就应察看古人;如想预知未来,就应多读史书。”古语说:“与死去的人患同样的病,是不能活命的;与灭亡的国家执行同样的政策,是注定要亡国的。”
(反论:)《吕氏春秋》说:“见有人吃东西噎死了,就不吃所有东西,是荒谬的;见有人乘船不小心淹死了,就不乘所有的船,是荒谬的;见有的国家因战败而亡国,就取消所有的军队,是荒谬的。”三国时魏国的名臣杜恕说:“奸臣贼子,自古就有,如果百年出一个,就认为是接踵而来;千里遇上一个,就认为是并肩同行。如果以此作为举荐人才的标准,就如同因有人噎死就禁止大家吃东西一样,噎死的人少,而饿死的人就多了。”
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方面,有可取的地方,也有其本身的弊端,所以我们在处世为人时要注意扬长避短,在继承和发扬古人的文明成果时不仅要懂得吸收,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去伪存真,客观而实际地加以借鉴。
不揭隐私 勿求一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