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淮安KTV招聘网 > 淮安热点资讯 > 淮安励志/美文 >  薛道衡说“凡讨论大事成败必须以理论去推断《尚书·禹贡》中所载

薛道衡说“凡讨论大事成败必须以理论去推断《尚书·禹贡》中所载

2022-06-26 16:00:02 发布 浏览 680 次

薛道衡说:“凡讨论大事成败,必须以理论去推断。《尚书·禹贡》中所载的九州,本来是天子分封给诸侯王的封域的疆土。东汉末,豪杰蜂起,孙权兄弟占据了吴楚之地。晋武帝即位,又吞并了吴、楚,至永嘉南迁时,又分裂开来。从那以来,战事不断,然而,否极泰来,这是一成不变的天理。郭璞曾说:‘江东偏安三百年,还与中原合并。’如今运数将满。以运数而言,必能打败陈朝,此其一。有德者昌,无德者亡。自古兴衰成败都不曾脱离这个规律。当今皇上做事躬亲,提倡节俭,关心政事,体贴百姓。而陈后主陈叔宝大兴土木,雕镂宫墙,沉迷酒色,上下离心,人神共愤,以此攻伐,陈朝必败,此其二。建立国家体制,必须知人善任。陈朝的公卿多无才能,仅是滥竽充数而已。提拔小人施文庆,委以重任,尚书江总,只会吟诗喝酒,胸无城府,萧摩诃、任蛮奴是陈国大将,却只有匹夫之勇,心无谋略,因此攻陈必克,这是其三。我军有道,力量强大,敌军无道,力量弱小。估计敌军不过十万,而战线过长,西起巫峡,东至沧海,分兵把守,势力必会薄弱,聚兵守一地,就会顾此失彼,这是能败敌的第四个原因。看来,这都是席卷江南的先兆,陈国灭亡是无疑的了。”高颎兴奋地说:“你分析的成败非常清楚,我现在明白了。我本以为你只是才能学问很高,没想到你的筹谋韬略竟是如此地高明。”于是出兵江南,俘虏了陈叔宝。这与消灭吴国的情形很相似。

自隋文帝开皇十年(公元590年)灭陈后,到现在的开元四年(公元7者6年)已有者也6年了,天下一直处于统一的形式下。

陈被隋所灭,也是大势所趋。顺应历史潮流和民心,谁早一步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,顺势而为,谁就能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上占得先机。在国家的危亡时刻,陈后主不但不去勤修德业,反省自身,寻求救国之道,还一味沉浸在花天酒地中,又怎能不亡国呢?真可谓:“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。”

国之危亡 不可不察

论曰:《传》称:“都城过百雉,国之害也。”又曰:“大都偶国,乱之本。”古者诸侯不过百里,山海不以封,勿亲夷狄,良有以也。何者?贾生有言:“臣窃迹前事,夫诸侯大抵强者先反。淮阴王楚最强,则最先反;韩信倚胡则又反;贯高因赵资则又反;陈豨兵精则又反;彭越因梁则又反;黥布用淮南则又反;卢绾最弱最后反。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,功少而最完,势疏而最忠。非独性异人也,亦形势然也。曩令樊、郦、绛、灌据数十城而王,今虽以残亡可也;令信、越之伦,列为彻侯而居,虽至今存可也。然则天下之大计亦可知已。欲诸侯之皆忠附,则莫若令如长沙王;欲臣子之勿俎醢,则莫若令如樊、郦等;欲天下之治安,则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。”以此观之,令专城者,皆提封千里,有人民焉,非特百里之资也。官以才,属非肺腑,非特毋亲之疏也。吴据江湖,蜀阻天险,非特山海之利也。跨州连郡,形束壤制,非特偶国之害也。若遭万世之变,有七子之祸,则不可讳,有国者不可不察。

作者论说道:《左传》中说:“都城的城墙如果超过百雉,就会危害到国家的安全。”又说:“大都城与国都一样大小,是造成国家动乱的根本。”古代诸侯的封地面积不过百里,不分封山海,不许诸侯亲近周边的夷族。这是有原因的,为什么呢?贾谊说:“我私下研究历朝历代的情况,发现诸侯中多是力量强的先谋反。淮阴王韩信在楚地势力最强,最先谋反;韩信依靠胡人又谋反;贯高凭借赵国的资助谋反;陈豨依仗兵精谋反;彭越靠梁国的帮助谋反;黥布用淮南的军队谋反;卢绾最弱,所以最后谋反。长沙王只有两万五千户的封赏,功少而最完整,势小也最忠诚。这并非是各人的性情不同,而是形势使然。如果让当年的樊哙、郦食其、周勃、灌婴各拥有几十个城池称王,今天国家也很可能残破灭亡了。如果当初韩信、彭越之辈,都位居侯位的话,虽至今日,仍可能保持爵位。既然这样,则治理天下的大计就可知晓了。若想让诸侯都忠心归顺,就不如分封像长沙王那样的诸侯;想让臣下免受杀戮的下场,就不如让他像樊哙、郦食其那样;要让天下长治久安,就不如多分封诸侯,削弱他们的势力。”由此可知,让诸侯统治疆域扩大到上千里,拥有众多百姓,这就不仅仅是“都城过百里”的谋反之资了。他们选官任用贤才,培植亲信,就不仅仅是亲戚关系较疏远的情形了。吴国占据长江、鄱阳湖,蜀国依靠天然的险阻,他们不仅仅是占有山河为凭借;跨州连郡,割据一方,不仅仅是一次两次危及国家。一旦遇到颠覆的变故,有吴楚七国之乱那样的祸患,就不好说了,当权的人一定要明察呀!

国家的危亡在事先都是有征兆的,从本篇的三国两晋时期可以看出:蜀、吴被魏晋所灭;陈朝被隋朝所灭,都有着许多必然的因素。如果当政者在国家出现危机时能够悬崖勒马,弃恶从善,极力挽救国之危亡,很可能就会扭转败局,就是起不到根本性的转变,也可暂时安身自保,而不至于很快就被他人所灭,成为亡国之君。

夫兵者,凶器也。战者,危事也。兵战之场,立尸之所,帝王不得已而用之矣。故曰:救乱诛暴,谓之义兵,兵义者王。敌加于己,不得已而用之,谓之应兵,兵应者胜。争恨小,故不胜。愤怒者,谓之忿兵,兵忿者败。

本篇论述的是战争的目的和择将授命的原则。救乱诛暴,平定天下,是用兵的目的。然而兵有各种,如“义兵”“应兵”“忿兵”“贪兵”“骄兵”,要懂得根据其不同的性质,采取不同的应对办法。用兵必然要择将,将既已择,就要赋予权力,放手使用,绝不能轻易干涉。这是“出师”的第一步,也是取胜的基础。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就说明了这一点。

将帅用兵 贵在自主

夫兵者,凶器也。战者,危事也。兵战之场,立尸之所,帝王不得已而用之矣。故曰:救乱诛暴,谓之义兵,兵义者王。敌加于己,不得已而用之,谓之应兵,兵应者胜。争恨小,故不胜。愤怒者,谓之忿兵,兵忿者败。利人土地宝货者,谓之贪兵,兵贪者破。恃国之大,矜人之众,欲见威于敌,谓之骄兵,兵骄者灭。

是知圣人之用兵也,非好乐之,将以诛暴讨乱。夫以义而诛不义,若决江河而溉萤火。临不测之渊而欲堕之,其克之必也。所以必优游恬泊者,何重伤人物。故曰:“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”不以德来,然后命将出师矣。

兵械就是凶器;战争就是危险的事;战场就是尸体横列的地方。因此帝王不得已才通过战争解决纷争。所以说,拯救战乱,讨伐暴虐,称之为“义兵”,统帅正义者可以称王。敌军侵犯,不得已而抗争称之为“应兵”,这种反抗定能获胜;如对敌人仇恨之情不足,则不能取胜。因愤怒而发动战争,称之为“忿兵”,士兵心怀怨恨就会失败。贪图他国的土地,看重别人的财物而起兵的称之为“贪兵”,将士贪婪,必被打败。依仗国强兵多,想威慑敌人的,称之为“骄兵”,骄兵必败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