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淮安KTV招聘网 > 淮安热点资讯 > 淮安励志/美文 >  经过两次大战,噶尔丹的势力已土崩瓦解康熙要噶尔丹投降,但是噶

经过两次大战,噶尔丹的势力已土崩瓦解康熙要噶尔丹投降,但是噶

2022-12-09 15:45:14 发布 浏览 305 次

经过两次大战,噶尔丹的势力已土崩瓦解。康熙要噶尔丹投降,但是噶尔丹继续顽抗,过了一年,康熙又带兵渡过黄河亲征。此时,噶尔丹军队已经人心涣散,很多人纷纷投降,甚至愿意做清军的向导,噶尔丹走投无路,最后只好服毒自杀。

自此之后,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,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。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,统辖漠北蒙古。后来,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拉布坦攻占西藏。

康熙五十九年(1720),康熙又派兵远征西藏,驱逐了策妄阿拉布坦,护送达赖喇嘛六世入藏。之后,清政府又在拉萨设置了驻藏代表,代表清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。国家内部逐渐稳定,使天下由大乱走向大治。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升平盛世。

六 盛世经济与历法之争

康熙皇帝即位后,前前后后忙活了不少事,擒鳌拜,平三藩,收台湾,征服噶尔丹,澄清吏治,减轻赋役,招纳贤士。而完成这些大事,都需要国家经济的支撑。

众所周知,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,来自农业。农业是国家存亡的根本,百姓的生命之源。清朝的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。虽然,满人起源于游牧,善骑射,不善农事,但从建国时起,在努尔哈赤倡导下,已把农业生产列为重要的部门。特别是皇太极时期,把农业置于社会经济的首要地位,反复开导他的不善农业的兄弟子侄及其本族臣民,灌输重视农业的思想,具体讲解农业之重要及耕作方式方法。

这之后,以农为国本的思想,已成为历朝皇帝及统治集团的传统国策。如顺治帝与多尔衮,都不忘农业这个根本,在进行统一战争中,仍不废农业生产,攻克一地,便迅速恢复当地的农业生产。

入关以后,顺治皇帝效仿历代帝王,在京南设立先农坛,把祭先农列为国家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。同时,在先农坛东南还开辟了一亩农田,叫作籍田,专供皇帝每年春天到这里来行“籍礼”。

而在清朝的12位皇帝中,若论重视农业生产,并将其付诸实践,做得最好的,非康熙皇帝莫属。康熙皇帝并没有像以往的皇帝那样,把重农仅仅体现在每年春天的“籍礼”上,而是切切实实地对某些植物、土壤及栽培技术进行调查研究,并做了一些有效的实验。

据记载,康熙皇帝研究考察过的植物多达二十余种,如黑龙江麦,御稻、吐鲁番西瓜、葡萄、果单、菱角、杨柳、枫树、竹子等。他对这些植物的产地、生长期及根、茎、叶、花、果的性能、用途、味道等,都做过比较深入的考察。在考察过的20多种植物中,亲自试种过的有10来种,如稻麦、人参、花木等。

康熙皇帝南巡时,十分喜爱江南的香稻和菱角,他便带了一些种子回京试种。结果没有收获,试种失败了。他总结失败的教训,悟出种庄稼不能生搬硬套,“南方虽有霜雪,然地气温高,无损于田苗。”之后,康熙留心改良土壤,提高地温水温,他的栽培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。

在康熙皇帝进行的苦干栽培试验中,最有成效的是御稻的培育。他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试种御稻,到晚年时,还曾命江宁织造曹寅、苏州织造李煦在江宁、苏州等地进行推广。据史书记载,御稻第一季亩产在四石左右,与当时苏州稻田的亩产量接近;第二季亩产量一般都在两石至两石五斗,两季加起来,比原来增长了五成左右,所以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。御稻在江南曾流行过一段时期,但当时还没有解决在一块土地上不倒茬、连种的弊端,同时农民也缺乏长期栽种双季稻的积极性,御稻慢慢就绝迹了。

康熙重视农业、关注农民,不仅体现在他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上,还体现在他的农业政策上。众所周知,清初实行的圈地政策就是在康熙朝彻底废止的。当时还规定,奖励垦荒,地方官如能招来垦荒者晋升,否则罢黜。实行“更名田”,将明藩王土地给予种地的农户,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。实行蠲免政策,鼓励农业生产。康熙朝曾先后将河南、直隶、湖北等9省田赋普免一周;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,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罕见的。由于实施重农政策,全国耕田面积由顺治时代的5.5亿亩发展到康熙时代的8亿亩,农业得到显著发展。人口随之迅速增长,国力显著增强。

康熙皇帝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大功业,就是大规模整治黄河。

清初的水患,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的苏北地区,当时水患的主要特点,不仅是黄河频繁泛滥,淹没大批良田,更导致了连接南北的京杭大运河阻断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